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區景點推薦

德木寺
【林芝德木寺旅游推薦】德木寺是西藏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魯朗這個名稱也與其息息相關。德木寺的一生可謂多災多難。在舊寺經歷了人禍火災焚毀后,新寺德木寺又在大地震中徹底毀壞。從一世到十世,從父輩到子輩,從1374到1994,德木寺終于重新出現在人們視野里。如今,隨著“神舞——德木羌姆”的重新煥發生機,德木寺開始逐漸恢復往日生機與繁榮。
林芝德木寺簡介
德木寺是西藏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魯朗這個名稱也與其息息相關。公元13世紀,昌都地區大活佛一世帕巴拉德欽多吉在德木拉山口修建了德木“拉卡洛色林”寺,并交由其母舅住持并形成活佛轉世體系,此為德木寺之源。
后經歷任德木活佛勵精圖治,德木寺逐漸成為工布和波密相接一帶具有影響力的大寺,五世達賴喇嘛經工布地區進京受清皇室冊封時,四世德木作為重要隨從同行。相傳,五世達嘛盛贊這一帶山水田園美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以“龍王山谷”為此地命名,此即“魯朗”之名的由來。四世德木活佛入京后受清皇重用而長期駐京,在此期間,與德木寺交惡的波密人趁機燒掠了寺廟。其后,德木寺被迫南遷德木山口以南的米瑞。南遷后的德木寺仍然不斷壯大,并逐步將其影響拓展至了衛藏一帶,歷史上,其六世、七世和九世還先后擔任西藏噶廈地方府的攝政要職,負責在達賴喇嘛年幼未立之間的西藏大小政教事務。如今,德木寺雖然榮光不再,但不論新寺還是舊寺遺址,都還屹立如初。最為重要的是,在此600余年的教化過程中,德木南北溝以及魯朗、米瑞鄉一帶,民風民俗等傳統文化都因此而底蘊深厚。
馬幫古道
從魯朗的德木寺遺址到現在米瑞鄉的德木寺,一條穿越歷史的茶馬古道隱藏在林海之中。這是一條翻山越嶺長達25公里左右的馬幫古道,崎嶇的山路在莽莽林海間穿行,風中傳來數百年馬幫隱約的鈴聲。且不論兩旁的風景有多美,單單是騎在馬背上感受歲月的顛簸,就足以讓人忘卻憂慮、神游天外。米瑞鄉的德木寺是在原魯朗德木寺被焚毀后遷址重建的,可是重建后德木寺繁榮的景象,在林芝地區1950年的8.4級大地震中被徹底摧毀,直到1952年,噶廈政府終于同意十世德木活佛前往修復德木寺。修復工作一直由父輩傳到了子輩,上世紀90年代,十世德木活佛丹增嘉措的兒子德木·旺久多吉重新發起修建,并最終在1994年修好了主殿。從一世到十世,從父輩到子輩,從1374到2009,從魯朗到米瑞,兩座德木寺相隔著這一條百年古道,相互守望,共歷滄桑。
“神舞”德木羌姆
經林芝縣米瑞鄉政府所在地,順德木溝北上約兩公里,就看到一座小山,德木寺就盤踞在山上,偏居一隅。藍天下的寺廟莊重神秘,寬大的石階顯示著它曾經的輝煌。午后的燦爛陽光里,宛如世外桃源。如今,隨著“德木羌姆”的重新煥發生機,德木寺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林芝德木寺是【米納羌姆——非遺】和宗教性"神舞"德木羌姆的主要發源地。這里的“神”主要是指護法神。第一世德木活佛創作出了德木羌姆,而后經第四世德木活佛的改編,德木羌姆演變為完整的宗教性舞蹈,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是西藏最古老的舞蹈之一,且演員必須為男性,表演時,身穿宗教特色的工布服飾,左手持鼓,右手持捶,伴隨著法號的陣陣節奏開始表演。
完整的德木羌姆需要25名僧人跳,2人吹奏法器,舞蹈表演間隙還有4個小丑角色上場。跳舞時,僧人需身著傳統服裝,帶各色面具,手中拿有不同的東西代表不同的含義。表演時,最先出場的是無面具的黑帽護法,之后依次有曲杰等護法。表演過程中,主要樂器為法號與鼓,顯得沉穩肅穆。
德木羌姆有固定的表演日期。1665年,第四世德木活佛在藏歷八月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三天舉行過羌姆的公演,之后便成為德木羌姆的固定演出時間。德木羌姆有15種舞蹈形式,需要兩天時間完成,后一天還會有德木寺高僧講經。
工布人有一個說法,如果想領略真正莊重肅穆的羌姆,就得來德木寺。鼎盛時期,包括布達拉宮、桑耶寺等大廟的僧人都會來到德木寺學習德木羌姆。如今,德木羌姆主要分布在林芝縣和米林縣。
每年的藏歷八月二十八和二十九,成為德木寺的重大節日,附近的村民會來這里觀看羌姆表演。

德木寺地圖

地圖使用指南:
(1)本電子地圖的基本界面是政區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圖;
(2)點擊地圖左上角“地圖-地形”或“衛星圖像”,可以分別顯示德木寺地圖地形圖和德木寺地圖高清衛星圖;
(3)點擊地圖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鍵切換德木寺地圖全屏大圖;
(4)點擊地圖右下角“+ -”,可對地圖進行縮放(手機端也可以用雙手指縮放);
(5)用鼠標可以拖動地圖到任意位置(手機端用手指拖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