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區景點推薦



長沙
【長沙旅游推薦:湘楚文化精華】長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源地,經歷三千年歷史城址不變的城市,有文字可考的歷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賈誼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鄉”。長沙又稱“楚漢名城”,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蘊,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書院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
長沙旅游資源概況
長沙文化,源遠流長。商周時期的青銅文化,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屈賈的憂國憂民之作,出土的西漢文物和東吳簡牘,唐代的詩瑰墨寶,宋代的湖湘學風,在歷史上都熠熠生輝,光彩照人。迄至近代,長沙是開展新文化運動和傳播革命新思潮最活躍的城市之一,長沙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長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源地,經歷三千年歷史城址不變的城市,有文字可考的歷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賈誼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鄉”。長沙又稱“楚漢名城”,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蘊,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書院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歷史上涌現眾多名人,留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沙是湖南省省會城市,名勝古跡多,文物遺存豐富。長沙市區有文物保護單位63處,其中屬國家級和省級的就有50處,但大多數毀于戰火,歷年經市人民政府修繕的有天心閣、岳麓書院、麓山寺、愛晚亭、開福寺等23處。長沙已發現的古代遺址有96處,其中有距今7000年和距今4500年的遠古遺址3處,已出土的商代青銅器300多件,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被視為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已挖掘的楚墓3000座,出土的楚文物更多,其中鐵器241件,反映長沙當時治煉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楚墓中出土的鋼劍,把中國碳鋼出現時間由楚國晚期推前到春秋末葉,還出土一枝珍貴的毛筆,推翻了秦代蒙恬造筆之說。漢墓出土文物,多達萬件以上,尤以馬王堆1、2、3號墓出土文物最為豐富,所出土之女尸栩栩如生,曾轟動全國,其陪葬品多達3000多件,其中素紗禪衣,薄如蟬翼,被稱中國紡織品之最。1996后10月,五一路平和堂工地古井所發現的吳國紀年簡牘,數量達17萬片,記載100多萬字,超過了以前已發現簡牘的總和。這個大發現,大大增補了東吳史料之缺,必定會讓史學家改寫吳國的歷史。中國歷史博物館喻偉超館長認為,這次吳簡的發現,是史無前例的,完全有資格與甲骨文、西北地區屯戍簡牘、敦煌藏經閣、清朝內閣檔案相提并論,也將形成學術分支,成為國際學術界相關學者的研究課題。這些文物表明,長沙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遺存之豐富,在全國是屈指可數的。
自屈賈以來,長沙為人文薈萃之地。歷代文化名流如歐陽詢、李邕、杜甫、袁枚、何紹基、王先謙、王閩運等,都在長沙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遺產。僅古典詩詞,散見于舊籍的就有5000多首。近代,長沙有志之士受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思想十分活躍。五四運動后,長沙出版的進步刊物就有10多種,以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宣傳新思想最有力。文化名人郭沫若、田漢為首組織抗日宣傳隊,曾創作和上演充滿愛國主義的抗日救亡新劇。新中國時期,一方面加強文學藝術工作的組織建設,一方面貫徹“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文學藝術隊伍不斷擴大,創作成果累累。1958年,市文聯正式成立,并先后成立戲劇、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曲藝、攝影、詩詞、書法、民間文藝研究等10個協會,擁有會員1700多人。40多年來,長沙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文藝作品,共出版各種文藝專著50多種,畫冊、印譜、字帖等10多種,創作大型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10多個,有近100件文藝作品在全國性評獎中獲得獎勵。此外,長沙戲劇界、美術界、書法界都有一批知名人士,其表演藝術、書畫作品都受到人們的賞識。
視頻:長沙城市宣傳片

長沙地圖

地圖使用指南:
(1)本電子地圖的基本界面是政區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圖;
(2)點擊地圖左上角“地圖-地形”或“衛星圖像”,可以分別顯示長沙地圖地形圖和長沙地圖高清衛星圖;
(3)點擊地圖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鍵切換長沙地圖全屏大圖;
(4)點擊地圖右下角“+ -”,可對地圖進行縮放(手機端也可以用雙手指縮放);
(5)用鼠標可以拖動地圖到任意位置(手機端用手指拖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