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區景點推薦

怒江州
【怒江州旅游推薦——三江并流之地,橫斷山脈地貌核心區】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是中緬滇藏的結合部,有長達449.5千米的國界線。怒江州北接西藏自治區,東北臨迪慶藏族自治州,東靠麗江市,西南連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接保山市,總面積14703平方千米,人口52萬,全州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占總人口的92.2%,其中傈僳族占51.6%。轄瀘水、福貢兩個縣和蘭坪、貢山兩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州政府駐瀘水縣六庫鎮。怒江州是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其中獨龍族和怒族是怒江所特有的少數民族,怒江州是全國民族族別成份最多和全國人口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
怒江州集自然地貌博物館、人類文明處女地、民族文化大觀園、生物物種基因庫和愛國主義陳列館為一體。這里擁有世界級的生物資源,怒江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0%,其中國家級保護植物42種,國家級保護動物67種。擁有世界級的礦產資源,目前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28種,其中鋅礦總量占全世界的1/3,鉛礦占1/6,屬于世界罕見的礦產資源富集地。擁有世界級的水資源, 怒江、瀾滄江、獨龍江和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碧羅雪山縱貫怒江州境內,山脈與大江相間造就了“非”字型的數百條溪水飛流直下,水資源占全省總量的47%。擁有世界級的旅游資源,“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8個片區中,怒江擁有4個。擁有世界級的民族文化資源,“三江并流”地區世居民族14個,怒江有7個,造就了眾多的原生文化:獨龍族的紋面文化、傈僳族的山地農耕文化、白族支系勒墨、拉瑪的古老文化、普米族的山岳生態文化、怒族特有文化等,是“三江并流”地區人類金色童年的文化寶庫。
怒江旅游資源豐富,有怒江大峽谷、石月亮、匹河飛來石、碧羅雪山、怒江第一灣、怒江虎跳峽、野牛谷、江心松、獨龍江、羅古箐、老窩土司衙署、片馬抗英紀念地、高黎貢山原始森林、新生橋國家森林公園等等都是很好玩的地方,且人跡罕至,有許多保存很完好、至今無人知曉的美景。
怒江發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上游藏語稱“那曲”,意為“黑水河”。它流經貢山縣的秋那桶后稱為怒江,怒族語稱“怒米掛”,也是黑水的意思。怒江流經云南境內的貢山、福貢、瀘水,由潞西市進入緬甸后,稱薩爾溫江。它最后的歸宿是印度洋,而在怒江州境內的流程就為316公里。整條怒江都被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碧羅雪山和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貢山夾峙著,大山的擠夾使這里形成了一條300多公里的峽谷。峽谷相對高差達2800-3800米,多呈"V"字形,江水就從這"V"字的尖底部流過,兩邊盡是平均坡度在40度以上的大小山梁和峰脊。很多人把這峽谷稱為“東方大峽谷”或“神秘大峽谷”。
怒江流經云南貢山縣丙中洛鄉日丹村附近,由于王箐大懸巖絕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擋住去路,只好再次調頭由西向東急轉,在這里形成了一個半圓形大灣,為怒江第一灣。灣中心有一個村子叫坎桶村,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氣勢磅礴,灣上怒江臺地平坦開闊,高出怒江500米,構成三面環水的半島狀小平原。小平原四周景物宜人,每到農閑季節或節假日,人們便到這里泛舟過溜,對歌起舞,坎桶村堪稱峽谷桃源,
怒江地區民俗豐富多彩,尤以傈僳族的刀桿節,獨龍族的鏢牛習俗最為獨特。各民族均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原始宗教、喇嘛教、天主教、基督教并存。傈僳族和獨龍族村寨的垛木房及生產、生活用具獨具民族特色。傈僳族信仰原始宗教,保存有原始圖騰崇拜的遺跡,有“伴朵”、“迪母瓦”、“盍什”等民俗節日。他們穿自制的麻布衣、火草衣,顯得古樸大方。
視頻:怒江州旅游宣傳片

怒江州地圖

地圖使用指南:
(1)本電子地圖的基本界面是政區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圖;
(2)點擊地圖左上角“地圖-地形”或“衛星圖像”,可以分別顯示怒江州地圖地形圖和怒江州地圖高清衛星圖;
(3)點擊地圖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鍵切換怒江州地圖全屏大圖;
(4)點擊地圖右下角“+ -”,可對地圖進行縮放(手機端也可以用雙手指縮放);
(5)用鼠標可以拖動地圖到任意位置(手機端用手指拖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