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區景點推薦



湖北
hubei
【湖北旅游推薦】湖北的山水名勝與文物古跡二者兼有所長。長江三峽馳名世界;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人譽“第一山”的道教名山武當山為道教圣地。號稱“華中屋脊”和“綠色寶庫”的神農架是重要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稀動物種多,“野人之謎”更令人關注。在戰國時起,今湖北省荊州市紀南城便為當時楚國郢都遺址,且曾建都于此達411年之久,因此這里更是中國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
湖北著名旅游景點介紹
截至2017年,湖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武漢東湖、武當山、大洪山、 古隆中、 九宮山、陸水、神農架林區、丹江口水庫風景名勝區。
截至2010年,湖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個: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神農、五峰后河、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星斗山、九宮山、七姊妹山、洪湖濕地、湖北龍感湖。
截至2017年底,湖北5A景區10個: 武漢市黃鶴樓公園、宜昌市三峽大壩景區、宜昌市三峽人家風景區、宜昌市長陽清江畫廊景區、神龍架林區、恩施州神龍溪纖夫文化旅游區、十堰市武當山風景區、武漢市東湖景區、武漢市黃陂木蘭天池、恩施市恩施大峽谷景區。
湖北必去的十大旅游景點:武當山、神農架林區、東湖、鐘祥明顯陵、楚都遺址“紀南城”、古隆中、襄陽城、黃鶴樓、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宜昌三峽大壩景區...
湖北 - 湖北旅游資源概況
湖北省的山水名勝與文物古跡二者兼備。長江三峽馳名世界。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人譽“第一山”的道教名山武當山為道教圣地。國家級4A旅游景區,避暑勝地九宮山、闖王陵。地質公園隱水洞。號稱“華中屋脊”和“綠色寶庫”的神農架是重要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稀動物種多,“野人之謎”更令人關注?!傍澴踊ǖ墓枢l”,美麗的后河自然保護區,也是令人向往的。
湖北人文旅游景觀具有時代跨度大,歷史價值高的特點,那里既有古人類長陽人遺址,屈家嶺文化遺址,又有眾多的古三國勝跡和楚都遺址“紀南城”;既有辛亥革命遺址起義門、閱馬場、又有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及“八七會議”會址。文物古跡與革命勝跡遍布全省,從宜昌秭歸的屈原故里隨州炎帝廟、宜昌的三游洞、紀南故城、昭君故里、黃岡的東坡赤壁、襄樊的古隆中、襄陽城、馬越檀溪、武漢古琴臺、黃鶴樓、三國赤壁直到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京漢鐵路工人運動“二七”紀念館,可以了解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font>湖北旅游景點大全】武當山、九宮山闖王陵、神農架林區、東湖、后河自然保護區、鐘祥明顯陵、楚都遺址“紀南城”、辛亥革命遺址起義門、閱馬場、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屈原故里隨州炎帝廟、宜昌三游洞、紀南故城、昭君故里、古隆中、襄陽城、馬越檀溪、武漢古琴臺、黃鶴樓、三國赤壁、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京漢鐵路工人運動“二七”紀念館、宜昌三峽大壩景區...
湖北省位于中國的中部地區,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總面積約為18.59萬平方公里,簡稱“鄂”,省會武漢市是我國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湖北地區是中國歷史上開發相對較早的省份之一。位于湖北省京山縣的屈家嶺文化遺址,對其的發掘證明了早在距今約四五千年以前,這里就已經出現了陶器的制作以及水稻的種植。并且在戰國時起,今湖北省荊州市紀南城便為當時楚國郢都遺址,且曾建都于此達411年之久,因此這里更是中國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湖北的地方文化融合了四方各地的優點,并集成了傳統的楚文化的精髓,因此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創造出并且發揚了極富有楚文化傳統的多種地方藝術形式,基本上可分為戲曲、說唱、歌舞等幾大類。
明顯陵
明顯陵坐落于湖北省鐘祥市東郊的松林山地區,是為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其母親章圣皇太后而修建的一個的合葬墓,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最為獨特的一座帝王陵寢。顯陵明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開始修建,至嘉靖四十五年即1566年建成為止,共歷時47年之久,其圍陵面積約為183公頃。整個陵園為雙城封建,外邏城長達3600余米,城墻高為6米,厚1.8米,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墓中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后寶城以及方城明樓等30余處規模極為宏大的建筑群構成,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的珍寶。湖北省明顯陵于200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其這樣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在對明顯陵視察之后感到非常驚訝,稱顯陵為 “神奇的明顯陵”,并對至今已有百余年,卻仍保持完好的外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
湖北 - 湖北自然地理
平原為湖北省內主要的主要地貌,包括江漢平原和鄂東沿江平原。江漢平原由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沖積而成,是比較典型的河積~湖積平原,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整個地勢由西北微向東南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網交織。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鄂東沿江平原也是江湖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魚至黃梅沿長江一帶,為長江中游平原的組成部分。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河湖密布,除長江、漢江干流外,省內各級河流河長5公里以上的有4228條,另有中小河流1193條,河流總長5.92萬公里,其中河長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條。
湖北 - 湖北人文地理
【傳統建筑】
湖北省武當山古建筑群位于歷史悠久且風景秀麗的武當山上,這些古建筑中的宮闕廟宇充分突顯出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以及宗教建筑的建筑學和藝術成就。這
些建筑在明朝期間逐漸發展成為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約7世紀左右,武當山古建筑代表了近千年來中國藝術以及建筑的最高水平,并且與
1994年12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武當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也稱為太和山,在古時又叫“玄岳”、“太岳”,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經
到此并贊嘆此山為“玄岳出于五岳之上”。自從中國唐朝時期以來,武當山就是中國道教的最重要的發祥地,并建有規模十分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這些建筑自唐貞
觀年間開始建設,宋朝時也建設了一部分,至元朝時進一步的擴大了修建規模,并在明朝時達到其修建的最鼎盛時期。武當山古建筑均是按照真武大帝修仙神話進行
規劃建設的,而且融合了政權與神權相結合的思想,充分體現出中國古代時期皇權和道教所需要的“莊嚴”、“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圍。
【傳統戲劇】
湖北省的楚劇舊時稱為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等,在中國清朝道光年間,由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和孝感一帶地區的傳統表演形式以及民間說唱等融合,進而發展形成的一個獨立的地方性聲腔劇種,至今已逾百余年的歷史,其于1926年正式命名為楚劇。楚劇至今仍保留的劇目約有五百多個,其中最為有名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銀屏公主》、《趕齋》、《殺狗驚妻》等近幾十個。楚劇傳統的腔調主要由板腔、小調以及高腔等三部分組成,伴奏的樂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鈸、大小鑼等,其表演形式充分體現出鄂東一帶的地方文化特色。黃梅戲最早起源于湖北省黃梅縣,最早又叫黃梅調或采茶戲,現今與京劇、評劇、越劇、豫劇統稱為中國五大劇。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燈、花鼓調等曲種逐漸融合發展而來的一個劇種,最早發祥與農村,后來才進入城市,但直到近代才真正成為一個完整的劇種。
【傳統技藝】
湖北省的黃梅挑花又叫架子花或是十字挑花,并廣泛流傳于湖北省黃梅縣等地區,是一種非常精美的裝飾性的刺繡手工藝品。根據手工藝人所傳,挑花最早起源于中國唐宋年間,并于明末清初逐漸發展成熟。經過漫長歷史的發展,并經過這里時代農家婦女的細作精研,這門手工藝已經非常完善,并以鮮明的色彩搭配以及巧妙的圖案設想展現出了特別的藝術表現力。其中以黃梅鄉下百里棉區的彩色挑花最為優秀,花樣多彩豐富,具有非常濃厚的地方色彩,當地更有“黃梅有女皆挑花”之說。黃梅挑花與一般刺繡有很大區別,刺繡重刺而挑花以挑為主,其主要原料產于當地的家機布,又稱為大布,是一種被染成青色作底的布,挑花藝人們只靠一根針和一根線(線有七種顏色)在布上面交替挑繡形成各種美妙的圖案。挑花是一種純粹的手工技藝,因此挑一幅圖案最少也要三五天,最多則一月有余,但成品往往卻得不到對等的酬勞,所以現今黃梅地區會挑花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這門特色技藝也瀕臨失傳。
視頻:湖北旅游宣傳片2018版

湖北地圖

地圖使用指南:
(1)本電子地圖的基本界面是政區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圖;
(2)點擊地圖左上角“地圖-地形”或“衛星圖像”,可以分別顯示湖北地圖地形圖和湖北地圖高清衛星圖;
(3)點擊地圖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鍵切換湖北地圖全屏大圖;
(4)點擊地圖右下角“+ -”,可對地圖進行縮放(手機端也可以用雙手指縮放);
(5)用鼠標可以拖動地圖到任意位置(手機端用手指拖動)。


